四十余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从东海生态中心成长发展管窥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生态保护事业巨大成就

时间:2023-02-02 14:45:37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吕宁 吴祥贵 丨 责任编辑:孙玥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是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对东海区“三省一市”海洋自然资源实施综合管理的技术支撑保障单位之一,2022年10月挂牌成立,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主要职责定位是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和技术支撑工作,承担海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等监测评价工作,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损害评估工作。

通过东海生态中心的成长发展历程,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004年7月,我初来单位报道的时候,按照人事部门的地址,乘地铁2号线到陆家嘴,足足等了半个小时换乘81路公交车,所经线路从繁华的陆家嘴,经过发展中的金桥,到达东塘路630号局机关大院,那个心情是拔凉拔凉的。就好比从大观园一下子返回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不说别的,到东塘路之后,公交报站都是东沟、朱家浜、桂家村、马路桥这些站名,映入眼帘的都是零星的民舍”。说起初到单位报到时的情景,当初考入东海监测中心、现任自然资源部东海调查中心副主任的张昊飞记忆尤深。

忆往昔,筚路蓝缕

就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后不久,1981年10月,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组建,前身是“东海分局环境监测站”,办公地点在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机关大院内,28名工作人员主要是国家首批恢复高考集中分配的毕业生,以及部队转业复员的军人。先后称“东海分局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在执法管理工作中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保护管理处”的名称;加挂“国家海洋局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海监东海区检验鉴定中心”的牌子。2022年10月,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加挂“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牌子。

1984年元旦,原国家海洋局环保司领导和专家进驻,指导实验室筹建工作


成立之初的峥嵘岁月

“那时候的实验室大楼,就是一幢毛坯房”,自1983年进入中心工作至今的退休老党员、2003年分立后首任组织人事科科长张奇回忆道,“直到1992年首次海洋计量认证时,要达到认证对实验室环境等设施的硬性要求,在经费紧张的状况下,办公室14位员工,自己动手,起早贪黑,硬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把实验室水电工程等设施全部改造完毕,为首次通过计量认证评审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电力线路改造中,为了满足实验室用电负荷的需要,对1600余平方米、38个小实验室单元旧的铝芯电线拆除,重新布设新线路,在拆除有些老化的线路时,好多同事双手都磨起了血泡。”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全体干部职工辛勤劳作,终于让实验室初具规模,达到海洋计量认证的考核标准,顺利通过现场考核,1993年3月5日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成为海洋领域首批通过海洋计量认证的单位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可以开展包括水质、沉积物、生物生态介质在内的等6大类97个项目的监检测工作。

成立之初的固定资产情况,从中心1996年上报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关于对原有装备和“八五”投资装备的总结》的附表《海洋监测仪器设一览表》中可以看出,中心所有仪器设备价值在100万以内,5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仅有1985年购置的价值10.35万的日本岛津牌气象色谱仪1台、价值5.92万元的日本进口荧光分光光度计1台,和价值6.2万元索尼DXC-M3PK型摄像机。所有开展工作是每年4月、7月、11月3次的海洋环境监测,断面调查,以及航空遥感监测。

2021年“五一”期间,技术人员在江苏启东沿海紫菜养殖基地进行浒苔绿潮防控监管与评估外业


“流失掉的一个东海监测中心”

人才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整体发展概况。中心成立以后,在很长的时间段内,都是在着手人才招收、技术储备、仪器设备配备等工作,按部就班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单位整体发展起色不明显。

受专业技术人才因素掣肘,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2005年报送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东海监测中心“十一五”人才规划》附表《“十五”以前东海监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减员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至“十五”期间,因单位经济状况不佳等原因导致中心共流失专业技术人员76人,其中:局内调动23人,出国留学17人,考研深造20人,辞职9人等。

这些因出国留学、考研而流失的人才,都是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才,几乎可以满足重建一个中心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心都面临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力的窘境,以致在2003年与东勘院、宁波中心站等单位分立后的在编73人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仅有1人。

“彼时,整个海洋领域都不很景气,海洋意识不普及,工作技能提不上,工资水平低,以致海洋工作者在家庭中都没有地位,下班回家后,只有烧饭洗衣的份,顶不住压力的年轻同志,只能另想出路。” 员工间的调侃,道出了当时专业技术人员离开中心的无奈和辛酸。

2019年8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


看今朝,破茧成蝶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更是发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我国海洋自然资源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几代海洋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中心趁着这股东风,乘势而上,驶入发展快车道、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高峰期。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中心秉承以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发掘人为核心的人才战略思想,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培养出一批专业领域领军人物与行家里手:2003年分立以来,先后有10余人获评正高级工程师、40余人获评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一直高于平均水平,成为远近闻名的培养专业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与行家里手的摇篮。

中心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在系统内外有目共睹。无论是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还是中心自主组织的劳务派遣制员工招聘中,推出的岗位颇受青睐。在2015年中心组织的派遣制员工招聘中,有近300人角逐5个岗位,几乎都是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其中,仅博士研究生就有30多人,且不乏名校毕业生和海归人才。这得益于国家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也说明了系统外对中心发展的知晓和认可度。

2019年9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长江口盐沼湿地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影响调查


实验大楼搬迁带来发展机遇

中心原有实验大楼是1981年新建、1983年投入使用,尽管2006年进行了装修改造,加之需要筹建放化监测实验室,因此实验大楼整体布局和功能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主体业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领导的高度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心完成了川桥路1515号的业务用房的装修改造工程,并于2015年2月份完成了中心实验室的整体搬迁。

搬迁后的实验室在硬件配置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实验楼面积5000多平方米,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16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2800平方米,实验室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配备了实验室纯水制备和分配系统、仪器设备用气的集中供气系统、痕量重金属分析的千级、万级洁净室、水样重金属处理的万级洁净室、微生物分析测试的无菌室等。中心实验大楼的整体搬迁改造工程,对于进一步拓展单位业务,无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心成长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中心固定资产从成立初期的不到10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近9000万元,实验用仪器设备也大幅更新换代、全面升级,拥有一批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计量的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大型、高精尖仪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LPC-MS)、高纯锗γ谱仪、温盐深测量系统、旁扫声纳和浅地层剖面仪、台式电子显微镜、微生物分析测试鉴定系统等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套)。其中,仅HLPC-MS就价值近300万元,相当于成立初期东海监测中心所有资产的两倍多。

2022年9月,东海生态中心揭牌


主体业务能力裂变式拓展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等硬件的配备、人力资源等软实力的提升,最终落脚到推动主体业务上,为中心整体业务能力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心先后获得拓展业务所需的各类资质:2004年获得《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乙级)》、2004年增挂“中国海监东海区检验鉴定中心”牌子、2008年加挂以中心为主体的“海洋赤潮灾害立体监测技术与应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牌子(2020年1月经自然资源部评估批准进入部科技创新平台序列,更名为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得《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单位》资质证书等。能够开展的监测项目从首次计量认证批准的6大类97项扩展到9大类183个项目。主体业务工作也从简单的海洋环境监测、断面调查,转型拓展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重点实验室等职能职责履行,开展了黄海浒苔绿潮联防联控、东海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互花米草调查评估及整改研究、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与无居民海岛确权登记、南北极地考察以及海洋生态应急监测等工作。

人们常说“一类企业制标准,二类企业靠文化,三类企业做产品”。中心积极参与新标准(方法)的研制和验证工作,2009年以来,中心受邀请参与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中心开展生物体国际标准样品中重金属的定值与比测工作,提交的11项结果全部被采纳,现已成为该机构在国内仅存的三家国际标准定值单位之一。

中心秉承“业务引领科技,科技支撑业务”的宗旨,通过近二十年的技术积累,形成了“业务-科技-业务”联动创新、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多次承担完成国家、地方的大型、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等近90项,产生的科研成果涉及监测技术、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紧密结合并有效支撑了常规监测评价业务化工作及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获海洋科技成果创新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部级海洋工程勘察金奖1项;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40篇;专著书稿15部。

已满“不惑”之年、又迎来了焕发生机新生的东海生态中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每一个东海生态中心的员工将继续发扬老一辈海洋人顽强拼搏的精神,秉承单位诚信、规范、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为海洋自然资源事业的发展献出我们的光和热。(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吕宁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 吴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