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虽然只能搭乘3个人潜入深海“龙宫”,但围绕它工作的“海兵海将”加起来有几十个人,他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少了哪一个,“蛟龙号”都有可能“迷失”在深海“龙宫”中。这些“海兵海将”的本事有多大呢?
总指挥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
在“蛟龙号”的母船上,有一间“现场指挥室”,这里有一块巨大的屏幕,显示着“蛟龙号”不同角度的状态,还有各种数据信息,比如“蛟龙号”下潜的深度、“龙珠”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经纬度等信息。
目不转睛盯着大屏幕的人,是“蛟龙号”下潜工作的总指挥。他手里拿着一部对讲机,随时与各岗位的科考队员保持通话。“布放潜水器!”随着他一声令下,“蛟龙号”被缓缓放入海中。“我是这个船上‘最没用’的人。”总指挥冲着我嘿嘿一笑,说道。
“您就是拿指挥棒的指挥家呀,离开了您,‘蛟龙下潜’这曲子可就演奏不好啦!”
“你快去采访采访‘的哥’‘蛙人’‘气象护法’吧,还有那些‘海兵海将’。”低调的总指挥似乎在下“逐客令”。
“‘的哥’是谁?”我下定了决心要打开总指挥的话匣子,继续赖着不走。总指挥终于转过身来,“正好这会儿不忙,我好好介绍一下他们。他们都很了不起!”
我心中暗喜,作为科学记者,最高兴专家打开话匣子了!
潜航学员完成培训时一起合影
“深海的哥”
他们就是驾驶“蛟龙号”潜入深海航行的人,被大家称为“潜航员”,就像航天员操控航天器一样。
我们国家第一批潜航员有两人,一位叫傅文韬,另一位叫唐嘉陵。他们都是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经过长达5年的严格训练,才成为合格的潜航员。
2013年,第二批潜航员的选拔和训练开始了,有6名大学毕业生幸运地成为潜航员学员,其中还有两名女生。经过多年的下潜实践,现在,他们也都成为了正式的潜航员,可以独立驾驶“蛟龙号”遨游深海。
“这8个人现在都在船上,他们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啊!‘蛟龙号’每次能否安全完成下潜任务,真的要依靠他们过硬的技术和沉着冷静的应变!”总指挥指了指大屏幕。
此时,8名潜航员都聚集在“蛟龙”周围,有的在调试推进器,有的在擦拭密封盖,有的在检查电池……他们正给“蛟龙”做一次全面检查,为明天的下潜做好充分准备。大屏幕上,他们忙碌的身影不时闪现。
“他们就像开出租车的‘的哥’,乘客需要去哪里,他们就驾驶‘蛟龙号’去哪里,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着乘客安全抵达深海目的地。”总指挥将视线移到了桌上的“蛟龙号”模型。
“我们未来真的会在深海建造城市吗?”我很好奇。
“我觉得一定会的!不久的将来,往返深海将不再那么困难,深海也将不再那么神秘。在深海里穿梭的‘蛟龙号’会像出租车一样多。到那个时候,只要考取‘蛟龙驾驶证’,‘的哥’就可以上岗了。”总指挥笑着说。
“别忘了还有‘的姐’,哈哈!”我补充道。
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入水的一瞬间
“科学旅客”
“蛟龙号”的乘客才是“蛟龙号”的真正使用者,他们都是海洋领域的科学家,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各个领域的都有。
还记得前面故事中的“首席科学家”吗?在没有“蛟龙号”之前,他们的海洋工作异常艰辛,就像“抓娃娃”一样难。
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工作的难度一点儿都不夸张,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摸清楚深海“这头大象”的模样!
搭乘“蛟龙号”直接下潜到深海,让“盲人重见光明”,科学家们都无比兴奋!
不过,想要成为“蛟龙号”的“科学旅客”,可没有那么容易!
他们虽然不用经历数年的训练,但也要满足身体和心理等各项指标要求。
登上“蛟龙号”之前,他们要接受下潜人员培训,也就是“乘客集训”,熟悉“蛟龙号”的工作原理,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规范。就像作为出租车乘客,需要明白系上安全带的重要性一样。还要进入“蛟龙号”里面,在试验水池中下潜几米深度,演练几次。看看身体状况有没有变化,也观察一下他们长时间在“龙珠”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心理上是否能够承受得住,有没有心慌、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
通过了这些训练,才可以搭乘“蛟龙号”下海。
“蛙人”正为蛟龙号挂揽绳,帮助蛟龙回归母船
“脐带蛙人”
“蛟龙号”每次完成任务浮出海面后,大家总能看到一艘橡皮小艇快速驶向它。
小艇上有4位身披救生衣的勇士,科考队称他们为“蛙人”。
我很早就听说过“蛙人”这个词,他们是海军中一个特殊兵种的称呼,他们会身穿潜水服,手持水下武器,在海水中长时间闭气潜泳,完成水下作战任务。
后来,我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见到了“蛙人”,他们主要负责水下石油管道的日常保养,需要背负着沉重的潜水设备在水下连续工作。
“蛟龙号”的“蛙人”和前面说的这两种“蛙人”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很好的水性,但工作内容不同,我称他们为“脐带蛙人”。
小艇快速靠近海面上摇摇晃晃的“蛟龙号”,4位“蛙人”:一位负责驾驶小艇,控制好方向和动力,让小艇一侧刚好搭在“蛟龙号”上;两位都趴下身子,用双手紧紧抓住“蛟龙号”顶部的扶手,减小它在海面上摇晃的幅度,把小艇和“蛟龙号”紧紧连在一起;最后一位手拿两根缆绳,一个跨步登上“蛟龙号”,快速将缆绳挂在“蛟龙号”的“头顶”。
他们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不过十几秒时间。特别是在天色已晚、海况不好的时候,更需要他们快速把“蛟龙号”带回母船,防止它“随波逐流”,消失在茫茫大海。
那根缆绳就像连接母亲与孩子的脐带,连接着“蛟龙”和母船。“脐带蛙人”就是挂接和解掉缆绳的人。
无论海浪有多大,他们都要搏击风浪,努力为“蛟龙”管好“脐带”。
潜航员和科学家完成下潜任务后激动的向大家挥手
“气象护法”
“明天有气旋来袭,不适合下潜!”船上的气象专家手拿一张气象预报图,来到总指挥面前。“好,明天的潜次取消,等天气好转再进行。”总指挥立即暂停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
“瞧,我们的‘蛟龙号’也要靠天吃饭呀。明天天气不好,气象专家说停,咱们就必须停!”总指挥笑着说。
“如果天气不好的时候,‘蛟龙号’坚持下潜,会发生什么呢?”我脑袋里瞬间冒出了这个问题。
“硬着头皮下潜,会很危险!母船会在风浪中摇晃得很厉害,科考队员站都站不稳,解开固定缆绳后,‘蛟龙号’可能会在剧烈摇晃中直接滑落进海中,灌进海水。还记得‘阿尔文’吗?它就是灌水了,十几年不能用。另外,即使下潜成功了,想要再回到母船上来,也是很困难的,汹涌咆哮的海浪会制造很大的麻烦!”总指挥非常严肃地回答。
“所以我们要听气象专家的话。他们可是‘蛟龙’的‘气象护法’!”总指挥看出了我的紧张,又补充道。
第一次下潜的科学家开心地接受“泼水礼”
“海兵海将”
还记得“大洋一号”科考船上的船员吗?“向阳红09”上也有这么一支队伍,从船长、大副、二副、三副到水手,从“老鬼”“二鬼”“三鬼”到“小鬼”,他们就是船上的“海兵海将”。
没有他们专业化的工作,“蛟龙号”也不会取得这么多成绩。特别是第100潜次的时候,“蛟龙号”差一点儿就回不来了。要不是“老鬼”及时出马,拿出了看家本领,“蛟龙号”可能会步“阿尔文”的后尘!
你瞧,“海兵海将”多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