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韩超:深海“飞行”两万里

时间:2022-11-07 10:25:13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仝明磊 谢东升 黄叶舟 丨 责任编辑:孙玥

4月的南海热浪滚滚,备受瞩目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正处于湿拖缆剪切最紧要的关头。在瞬息万变的海流之中,ROV要寻找到机械手与湿拖缆刚好呈90度的位置,用恰当的力度和速度剪切。一丝一毫的偏差,都有可能让两者黏连,造成机械手扯断、水下机器人锁死和整个项目的停工。

关键时刻,一个年轻人走进中控室,所有人的心终于悬了下来。“有他在,没问题!”

这个“镇得住场子”的年轻人就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ROV领航员、首个获得国际权威ROV总监的中国人——韩超。

“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过程中,韩超带领ROV领航员操控ROV进行深水作业(李浩玮摄)

外国人能行的,中国人也不差!

海平面以下300米,是人类潜水施工的极限,而这里,却是ROV的主场。ROV是水下机器人,它的操控者被称为ROV领航员,由于培养难度大,这群人也被称为“深海宇航员”。国外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可以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领航员。

2007年,韩超加入海油工程,当时控制间里是清一色的外籍员工,韩超和中方员工只能在甲板上当杂役。

时年22岁的韩超,就是杂役之一,南海的烈日常常将他晒得头晕目眩。他内心十分渴望能进控制间观摩学习,但“老外们常常对中国ROV领航员请教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轻蔑地表示,“想深海飞行?再等20年吧!”

这深深刺痛了韩超极强的自尊心,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拿回ROV话语权,外国人能行的,中国人也不差!

既然别人不愿授之以渔,就必须自己探出一条路来。然而,从0到1绝非易事。ROV由三万多个精密部件组成,光操控台上的按钮就有1200多个,更涉及通讯、飞行、机械、计算机等20多门学科。为了摸清ROV的脾性,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韩超几乎天天泡在控制间和维修间,反复拆装ROV的机械零件,不停翻阅设备资料,誓要弄懂每一个专业词汇。

为了练好飞行技能,韩超趁着外籍监督休息空隙,抓住每一个实操机会来练习,下班后的时间也不放过,在其他人眼中,甚至到了有点“疯狂”的程度。“经常看到他拿着一个鼠标或圆珠笔念念有词,见到别人打招呼也不理。后来问他,才知道他是在用它们演练飞行线路。”同事徐玉宁说。

由于能够实操ROV的机会实在太少,韩超就自创“土方子”演练飞行线路。他把鼠标线当兜住ROV的缆线,让鼠标线缠在几根柱子上,想象如何操纵ROV绕出来。经过整整5年的刻苦训练,31岁的韩超成为了我国第一位持证ROV总监和国际上最年轻的ROV总监,带领团队摆脱了对外籍ROV人员的依赖。

韩超认真维修保养ROV设备(李浩玮摄)

手握安全和效益,必须慎之又慎!

高超的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让韩超迅速成为急难险重项目中团队的主心骨。

2012年,韩超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项目——荔湾3-1深水海管铺设水下支持项目。该项目作业水深跨度从200米至1400多米,这也是ROV团队第一次执行深水作业。

时值南海台风季,风大浪急,十多吨的钩头上下起伏超过5米,稍有不慎,四五千万的设备就会瞬间报废。ROV几次尝试下水作业都以失败告终。

“到底什么时候能挂上钩?”对讲机里,业主的催促声越来越急。船舶一天待机费用高达几百万,稍微一个环节的滞后,都有可能给项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千钧一发之际,韩超静静地坐在操作台,屏住呼吸,紧盯监控,恨不得把脑袋伸进屏幕里。就在准涌浪间不到1秒的稳定间歇,韩超快速操作ROV,一举将挂环卡进了钩头,所有人长舒了一口气。

2017年底的一天,南海某油田一处海底电缆被渔船刮坏,业主找上门来。碰头会上,业主直接打断部门领导的介绍,开门见山地问韩超:“别的我不管,这天气,ROV究竟能不能下(水)?”韩超心里也绷得紧:按照作业规范,2.5米浪高不允许ROV下水,而那天的海浪已经接近6米。谁来承担这个风险?

一圈人全盯着韩超,等他回复。犹豫片刻,韩超拍板,“有办法,可以下!”他调整好船向,凝神等待那几秒钟的天机,“不能顶着波峰下,一个浪头就把ROV顶上来了,要顺着波谷处迅速推下水”。

最终,韩超娴熟地操作ROV,成功完成水下作业,业主惊吓地直呼他为“韩大胆”。不过,韩超靠的绝不是一身胆,而是深厚的基本功和缜密计算。“ 我们前期做过波段实验,我算了下,6米浪高在ROV的负载极限内。”

这一年,31岁的韩超成为了国内首位也是国际上最年轻的ROV总监,而全球获得这一殊荣的人员不超过500位。

每次作业后,韩超都会仔细检查电液线路和元器件,确保设备状态良好(李浩玮摄)

我们负责打头阵!

2019年,我国首个1500米自营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工建设的消息传来,韩超激动地跑进领导办公室主动请缨:“这个项目我们负责打头阵吧!”作为ROV领航员,探索更深的海底是韩超一直的梦想和使命。

然而,在超千米深水复杂海况下操作ROV,难度不亚于“太空漫步”,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大约增加1个大气压,哪怕领航员的手指一次不受控的跳动,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ROV的舞台虽然在海底,但成败却取决于陆地准备工作。韩超始终坚持在出海前准备好所有的施工程序,就像演员登台前反复演练每个动作。他牵头编制每一次的设备下水方案,参与专家审查会上百个,组织陆地测试100多次,识别并解决了30多处风险作业点。

在对“深海一号”大气田海管路由预调查作业中,ROV作业范围从130米到1560米,平均收放一次ROV需要耗时2小时左右。为了提高水下调查效率,减少设备收放频次,韩超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将定位信标全部改成ROV系统供电,不仅效率提升了50%,ROV还“一口气”在水下憋了足足219小时,期间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刷新了中国海油ROV单次下水最长时间记录,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2021年3月9日,“深海一号”主脐带缆施工遇到了大难题,由于水位太深,终端接头发生大幅度偏转,两台 ROV多次纠偏均以失败告终。

“暂停!暂停对接!”韩超立即通过对讲机发出急促的指令。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在巨大的水压下,再继续就会造成接头损伤或ROV缠绕,给项目投产带来重大影响。

在与团队进行仔细商讨后,韩超亲自指挥两台ROV,配合将脐带缆拉起离开海床,再让ROV反方向回转,成功将缆体转到正确角度,实现脐带缆UTH(脐带缆终端接头)和SDU(水下分配单元)精准对接。最终,“深海一号”大气田脐带缆海上安装较计划提前了22天,节约成本2800多万元,为项目按期投产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工作15年以来,韩超带队完成上百个海洋油气工程海底施工作业,在寂静深海中“潜行”超过2万里,相当于在海底走了一个长征路,并带出了国内第一支全华人ROV作业班组。他的故事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众多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并与黄文秀等杰出青年,一起登上《国家记忆》纪录片,并且成为首个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的海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