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最难忘的1212天

时间:2022-11-04 10:48:14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张倩楠 丨 责任编辑:孙玥

“找到是哪个地方堵住了吗?”

“下一步是拆flooding cap(注水帽)装‘跨接管’了。”

“我们现在的计划比原计划推迟了有12个小时了。”

施工作业船上,一句句明确的指令有条不紊地传出。

在海洋油气工程领域,有一位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女将”,她就是“深海一号”项目组深水管缆部经理、工程领域唯一“女帅”侯静。

束起短发、干练飒爽、知性隽秀的侯静,既有天府之国的“灵性”,更有工程人员的“理性”。从技术、进度、安全、质量等各个环节把控深水管缆施工作业。

2021年6月25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向全国、全世界庄重宣布了“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

“拼搏到感动自己,努力到竭尽全力”。侯静在“深海一号”项目的种种挑战中,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1212天。

“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那我肯定也能。”

侯静毗邻四川宝珠寺水电站长大,在她的记忆里,充满了嘉陵江畔机器的轰鸣、建设者往来不绝的热闹,一个家庭随着项目建设迁徙、一个项目动辄投入十多年的人生节奏,侯静并不陌生。

1998年,侯静学成北上入职中海油生产研究中心(现研究总院),成为一名绘图员。她将那段最初的职场时光归纳为疯狂输入,“就是跟着师傅不停地画图、计算、看书,两公分厚的设计文件、程序使用手册一本接着一本。”

工作第三年,开始专注海管设计工作的侯静,第一次出海,第一次坐吊笼。“如果我不坐吊笼,那我只能在船上待着。”可能那一刻就迎来一个想法上的转折点——“如果大家都能做到,那我肯定也能。”

因为工作原因,侯静时常与家人聚少离多。这几年在项目组工作,让“常回家看看”这个愿望变成了奢望。2021年春节,侯静再一次接到随船出航施工的通知。没有多余的话语,她背起行囊,与父母告别,却也再一次食言了在家过年的承诺。

“前几天你匆忙走了,虽然春节还没到,我们却觉得这个春节就已经过完了。出去了注意安全,好好工作,就别惦记家里了。”

“嗯,有时间我回去看您”

很多人想象不到一个女性从事海洋工程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但侯静认为,正是女性的坚韧、细心与柔和,让她在这座深海中的“钢铁之城”上砥砺前行。

“专业自信在一次次被打破后,又一次次建立。”

凭借在荔湾3-1项目中积累的深水项目经验,2015年初,侯静加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前期研究项目组,作为团队成员承担起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项目的自主研发设计工作。

为了能够满足“深海一号”能源站“30年不回坞”的高质量设计标准,她和团队成员开始研究能源站配套的钢悬链立管。最初,购买是最简单的路。然而在进行技术性谈判时,双方就仲裁地的选择产生了分歧,且对方态度强硬。侯静至今还记得他们在没有中标时放过的狠话:“你们没有选择我们,咱们拭目以待!”。

“专业自信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被打破后,又一次次建立起来的。”201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侯静第一次提出钢悬链立管国产化的可能。

是否可以采用国产化替代方案、摆脱国外厂家控制?国产化的想法一经产生,侯静便开始着手研究管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分析影响钢悬链立管疲劳的因素,研判国内各个钢管厂家的综合能力。在论证了管材国产化的技术可行性并系统地制定了国产化方案后,她向项目组郑重地提出建议:在“深海一号”项目中采用国产钢悬链立管管材。朝着这一目标,侯静和团队与国内供货商对管材进行了一年的联合研究、分析和试制,终于研制出符合要求、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进口管材的钢管。国产钢悬链立管在“深海一号”成功应用,节省费用约2000万,摆脱了这一技术领域对进口材料的依赖,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侯静自信地说:“外国人能行的,我们中国人更能行”。

这一次,专业自信没有被打破。

“再好一点,再快一点,再完美一点”

2020年陵水项目的海管铺设正式拉开序幕。回顾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支撑侯静前行的永远是那句,“再好一点,再快一点,再完美一点……”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作业任务,从设计到建造,再到海上安装,侯静都在全速奔跑,力求做的再好一点。

由于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参与海上作业的铺管船迟迟无法到位,导致原计划3月开始的海上铺管,一直推迟到5月份才正式开始。

“快一点,再快一点!”在南海,一场特殊的“比赛”正在进行。

“侯静,耽误的2个月工期,你能赶回来吗?”项目组领导焦急地询问。2个月时间,看似不长,但由于海上作业受天气影响非常大,如果抢不回来工期,“深海一号”的“6.25”投产势必将无法保证。

为此侯静侯静对“海洋石油201”铺管船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经过详尽的调研和优化工作,她信心满满的立下了军令状:“虽然比计划晚2个月开工,可我有信心抢回来,我想我们可能还能干的再快一点。”

海上作业高峰期时,集中了国内外12艘作业船,相互之间交叉冲突不断。不管多么复杂的情况,侯静总是能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能给出解决方案,主要是得益于多年的习惯——每天做工作笔记,记录各种事情解决的方法。随时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就能更远、更准的预判。”侯静轻轻的解释道。她的办公桌上铺着笔记本、文具和一沓厚厚的“姐姐工作日历”,上面分区手抄着各种参数、时间轴、简图和日报关键事项,日历格子里挤着米粒大的字,那是海域里各作业船舶的当日动态。

“我们的最大作业水深超过1500米,都是使用水下机器人ROV遥控作业,每项工作都必须保证一次成功。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必须细化每个施工步骤,必须做的再完美一点。”这也是侯静多年的坚持与坚守。

充分考虑制约作业效率的影响因素,优化节点防腐施工工艺,创新性采用了插入式重力锚和海管起始端自由悬垂下放的铺设方法。铺设方案优化的同时,开展竞赛式作业。最终,作业团队创造了单日最大4.02公里的铺设记录,累计节约83.8个船天,实现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看着施工作业提前完成,侯静高兴的说,“‘再好一点,再快一点,再完美一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全力保障投产!”

“有侯姐在,大家觉得很安心”

“侯姐,在她身上她可以管一切。”与侯静共事的项目组浮体工程师冯晓宁说道,“她是船管部、船控部、管控部……”

“有侯姐在,就觉得安心”。

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侯静和团队成员正在海上遭遇“至暗时刻”。

2020年9月29日7时许,在崖城至香港外输天然气海底管道进行带压开孔作业时,对讲机突然传来:“侯姐,开孔机内压力无法泄压,开孔机无法拆除。”此时所有人员都十分紧张,因为大家都知道开孔机无法泄压,意味着开孔处阀门可能失效,这将会导致崖城到香港的输气管道泄漏,将无法继续向香港供气,直接损失将达1亿美金以上,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维修成本更是无法估量。

在这紧要关头,侯静在船上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赶在台风到来之前恢复阀门功能”。

“马上启动应急预案”,此时,侯静冷静指挥,在检查完开孔机密封状态、确保崖城管道安全后,开始逐一梳理作业过程,并与陆地模拟实验进行对比。

“在开孔前每个步骤均按要求进行了试验,结果都是合格的,每个环节都与陆地测试步骤无误而且规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带着疑问和期盼,在现场采用增加背压、反复开关阀门、快速泄压等方法反复尝试,终于在10月4日,阀门功能恢复,完成开孔机和主管线的隔离。

正当一切变好的时候,天气预报6号海上将会开始起风,台风过境前的海况越来越不平静,他们干一会儿停一会儿,“要保证崖城管道的安全,我们必须在撤离避风前完成第二个球阀的安装,确保实现双隔离”,侯静对潜水员下达了命令,并对后续作业工序进行优化,前后经过80多个小时的尝试,终于在6号清晨完成了全部作业,船舶顺利撤离。

“平时只要半个小时就能收上来的潜钟,那天用了一个半小时。等我们撤的时候,现场已经是9级风。”海浪不断地拍打着甲板,可侯静依然坚定地站着,直到看见潜钟安全回收,才安心返舱。

“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关阀的手柄转了830圈,在阵风42节的海况下,每一圈都觉得那么漫长。”惊心动魄的8天,侯静瘦了14斤。

七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能力用汗水积蓄,成功用欢笑点缀。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的每一滴汗水,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更好的未来筑基。

深海曾让人类望而却步,如今因为有像侯静这样的一群人,不再神秘莫测。他们鼓起勇气的风帆,迎着风浪立于潮头。立足平凡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同一份成就欢欣,被同一种精神感染,为同一个目标坚持。

在海洋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逐梦路上,在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国产化的征程船上,侯静不负初心!虽艰辛,但坚持,纵磨难,仍不悔!缘起深海蓝,亮剑无声处,在技术垄断所带来的各种卡脖子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因为在总书记的中国梦里,一直惦念着那一抹深海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