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浩瀚的大海上,屹立着十几座海上油气开采的浮动平台,如同明珠一般点缀着无边的蓝。其中,2021年6月投产的“深海一号”能源站,又是皇冠上最亮的那颗珍珠。这是国内水深最深——1500米水深下的海洋平台,包括储油平台在内的多项技术国际领先。
于是,我们不禁在问,背后的设计者们,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这就不得不说道李达,这位出生于湖北乡村的“70后”。这位在学业之余从小混迹于南方河流中的70后,在成年后致力于在大海中实现他技术的梦想,先后在上万吨海洋平台组块安装技术、FPSO设计技术、半潜式平台设计技术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成果。
当“深海一号”能源站——陵水17-2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成功投产后,很多人都恭喜李达,也有记者采访他是否还有遗憾。李达告诉记者:“对深海一号的设计,我们全力以赴了,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在李达眼里,父亲是一个燃烧自己成就别人的人。小时候,父亲用扁担买面卖面,挑出了全家的衣食住行。10多岁的时候,李达开始帮着父亲送货,骑着比自己人还高的自行车穿梭在南方乡下田野之间半米不到的小路上,有时候不留神,连车带货掉到了小路旁边的灌溉沟里。可是坚强的少年从不和父亲抱怨累抱怨苦,他知道,父亲更不容易。
父亲给李达起名为“达”,希望他达则兼济天下,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李达一直清楚,父亲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工作以后,他成为中海油的浮体工程师,一直在创新路上奋进求索。
2006年-2010年,他成功的从国外引进浮托法技术,自主编制了国内浮托法分析的第一套程序,结束了国内大型组块分块吊装安装、调试人员海上调试几个月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组块采用浮托安装,他自豪的和父亲说:“我研究的这个技术在国内应用在20多个项目中,实现了几十万吨重的项目业绩呢。”父亲总是默默的听着。李达随后又在FPSO技术、单点技术上创新奋斗,研发了南海FPSO新船型,创新了浅水领域的自升式生产平台技术。创新成果常见于报端。李达总是把工作的创新成绩告诉父亲,因为他知道,父亲爱听。
而海洋工程界也逐渐知道了这个浮体专业小伙子有几把刷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目经理朱海山组建“深海一号”团队选帅时,就选到了李达。李达拍着胸脯:“朱总,你放心,我们一定拼尽全力把深水浮式平台设计好。”面对国内缺乏深水浮式平台设计和工程应用方面经验的现状,他和团队一起与国外公司举行了数十场技术交流,啃完了一本本专业书籍,完成了大量的工作笔记,他针对南海特点因地制宜、一笔一笔地勾画了陵水17-2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团队一起创新开发了万吨级凝析油储存半潜式生产平台新船型,实现了多个“首次”技术突破,获得了美国船级社船型认可证书,以及全部核心知识产权。“深海一号”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设计过程中,李达还致力于系统的深水工程设计技术体系建设,同步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深水工程技术标准,在多个技术领域持续攻关。
11月的早晨,李达在美国休斯敦,如往常一般准备上班。姐夫的电话打来,“这个时候打电话,肯定是有什么急事。”李达纳闷接了电话。姐夫告诉他:“爸最近老咳嗽,没有告诉你,前几天去医院检查,今天结果出来了,是肺癌晚期。我想着还是得让你知道一下,但是你别回国了,爸也是这么想,家里有我和你姐顶着,你就安心工作吧。”李达沉默了,多年来,他知道父亲与其得到儿子的陪伴,更希望看到儿子有工作成绩,为国家做贡献,父亲也多次和他说,你这个项目那么重要,你可得好好干。欠着父亲的陪伴,他总想着,等工作不忙了,就回去老家,陪老人家打打牌,在菜地里走一走,谈谈收成,聊一聊孩子们。可是现在父亲癌症晚期,他还有时间把欠着的陪伴还给父亲吗。马上要项目最终审查了,还有好多技术收尾工作,怎么办哪。他和妻子商量,妻子说:“要不我请个假回老家照顾爸爸吧。你是你们团队的主心骨,你要回国,你那一大帮兄弟们怎么办哪。”最终,还是项目经理朱海山坚定地让他回来:“回来吧,帮你父亲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医院、大夫。你这块工作我先顶着。”第二天,李达把各项待办工作和朱海山进行了交接。把车钥匙交到同事手里时还不忘嘱咐,“大家伙的开车以后你负责,周末和大家伙一起出去吃吃饭,在保证工作进度的同时,也注意休息。有什么事,及时给我打电话。”
李达回北京后,一边工作,一边带着父亲在不同的医院问诊。白天跑完医院就赶回单位上班,晚上刚好再和美国休斯敦团队开个碰头会。他和别人开玩笑说:“你看这时间,分配的太完美了。”父亲做了靶向药配比,希望用靶向药来看看效果。靶向药配比结果要3周才能出来,父亲为了不耽误李达的工作,坚持先回老家。李达陪着父亲、母亲和姐姐坐上回湖北的飞机。四个坐在一排,李达似乎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一家四口人在一起的情景。飞机上,他偷偷撇到一边擦眼泪,父亲却看见了:“傻孩子,我不是好好的吗,送我回湖北了,你就回北京,不能耽误工作。 ”
1周,2周,可是最终还是没有等到第3周。在外地出差的李达,下午4点接到姐夫的电话。这回姐夫没有再说:“有我顶着”这样的话,而是难受的说,“你赶紧回来吧,爸爸可能不行了。”李达赶紧定了最早的航班回北京,从北京转机到武汉。“时间过得太慢了!”晚上9点多,李达站在飞往北京的飞机舱门口时,他越发这么想。他眼里噙着泪,问空乘人员:“机舱门什么时候开,我要到T2转机,就要赶不上了,家里有急事啊。”空乘人员安慰他:“先生别着急,一会我们收到通知,就给您开门。”李达轻声说:“我要赶回去见我爸最后一面……真的特别着急。”空乘人员感动了:“如果真的赶不上,我们用专车送你去T2。”
到达老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4点,他花了12个小时,跨越大半个中国,想和父亲告别,可是飞机还是不够快,汽车还是不够快,没有赶上死神对父亲的追赶。
四天后,李达就回到了北京,因为还有“深海一号”的基本设计最终审查等他来汇报。他修整了心情,重新投入到“深海一号”的设计工作中。时刻不忘他的责任担当——是因为用扁担挑出的大学生,可不能只站在扁担上看世界,父亲希望他有大格局,大世界,他想像父亲希望的那样,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技术能力创造更好的世界。在浮托法改变国内大型组块的安装模式之后,他希望用自己的又一项创新技术——“世界首创半潜式储卸油母型船技术”改变国际上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模式,让全世界看到深水领域的中国创造。
2017年12月14日,李达在金湖的报告厅,平静的完成了“深海一号”船体方案的汇报,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彼时,随着“深海一号”设计工作的完成,半潜式储卸油平台的设计能力也逐步形成。下台后,他拿出手机,看着手机中父亲的笑脸,在心里说:“爸爸,我做到了。”他眼角留出泪水,滴在手机中父亲的笑脸上。
2021年“深海一号”大气田顺利投产,而且历经多次台风,仍然完好无损,显示了我国第一艘半潜式生产平台的设计技术可靠性。“深海一号”的故事讲完了,然而李达深远海浮式平台的技术研究的故事仍然继续。圆筒型FPSO、圆筒干树平台、漂浮式风电平台,这一个个小目标,将激励他带着父亲的期望,和团队成员们继续一往无前,未来的南海深水区,也将有越来越多的稳稳的海洋平台为祖国建设提供油气和电力资源。“每个人都像河中的水滴,忙碌而易逝。只有把短暂生命交付到社会使命中,水滴才能变成河流、汇入深海,小我才能成就大我,生命才会博大、美好、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