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记者,虽苦犹荣”
国际海底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和洋底及其底土,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进行大洋科学考察,是我国参与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科学活动,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科学研究。
2014年4月7日,高悦再次启程,登上了停靠在毛里求斯的中国远洋科学调查主力船——“大洋一号”船。这次他作为中国大洋科考队随队记者,执行中国大洋第30航次科考任务。在阵阵汽笛声中,“大洋一号”船缓缓驶离欢送人群的视野,赴西南印度洋科考。
2014年4月28日清晨,西南印度洋,“大洋一号”船斩浪向前,科考队员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科考作业前的各项准备。作为随队记者,高悦也早早地来到工作区,记录了科考队员紧张忙碌的工作场景。
7时许,1000米锚系投放科考作业正式开始。
这时,天边飘来一片乌云,狂风骤起,暴雨如注,“噼噼啪啪”砸在工作服上,冻得科考队员直打寒颤。风落浪起,相互造势,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恶狠狠地砸向“大洋一号”船,船身犹如摇篮一般左右摇摆,上下颠簸。由于甲板湿滑,人在上面很难立足,几名科考队员接连脚下打滑,摔倒在甲板上站不起来。
见此情景,高悦顾不上采访,连忙放下相机和采访本,接替摔倒队员,紧紧拉住绳索。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在涌浪的作用下,绳索越绷越紧,“暴躁”的印度洋似乎憋足了力气要与科考队进行较量。
“一、二、三!”在整齐划一的喊声中,高悦同科考队员一起使劲,帮助他们拉钢缆、拧螺丝、放锚系……这一刻,他不仅是记者,更是一名科考队员。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战,锚系投放作业顺利完成。当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科考作业完成时,高悦一下子瘫坐在甲板上,汗水混着雨水在他脸庞滑过,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力气。
在海上采访,狂风巨浪是必须面对的挑战,晕船也就成为必过的一道坎。那年的海浪格外凶猛,10级狂风、7米高巨浪、船身摇摆幅度最大近20度……高悦身在船舱相当于坐在“过山车”上,剧烈的起伏使人头重脚轻,只能躺在床上随着海浪左右摇晃,上下颠簸,饭吃不下,水喝不进,晕得死去活来。
有一次,高悦在房间里赶着写稿,对着电脑就感到头晕恶心,每敲几个字,就得起身走动一会儿,一阵晕眩袭来,然后就是呕吐,先是吐酸水,接着把胃里的食物吐得一干二净,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想躺下歇会儿,轰隆隆的发动机声,让他根本无法入眠。躺下不到一会儿,又被一阵颠簸所摇醒,一阵头晕、恶心袭来。即便如此,他还惦记着没有发出去的新闻稿,怕颠坏了电脑,搂着电脑晕了一天。那一天,高悦因为晕船吐了三次,直到吐无可吐,只剩干呕。队友笑话他,他也笑着说:“反正人又晕不坏,电脑摔坏了稿子发不出去可咋办?”
“他是一个阳光大男孩。”这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的高悦的最大特点。常年在海上采访,就算条件再恶劣,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好像完全不知道苦字怎么写。但是就是这样开朗的性格,也有伤心落泪的时候。
这次海上采访期间,高悦的母亲突然病重,心里非常挂念漂泊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可是苦于联系不上,家人只能拜托他的同事通过电邮转达。“海上通讯不便,几个月也不见得能给家人打次电话。”高悦说,由于电话时间宝贵,通话时就像压缩饼干一样“挤”一起,用最快语速说完,可是这一次,肚子里的话酝酿了几个月,待拿起听筒时,却一句话也讲不出,鼻子一酸,泪水唰唰直往下掉。末了,只冒出一句:“我一切都好,爸妈放心吧,你们保重身体,等我回来。”
“等我回来”这四个字浓缩了儿子对母亲所有的情怀但是面对采访任务,他还是“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着,一次次地随船出航。
有朋友劝高悦别再出海了,当面问他图个啥?他的回答朴实中透着认真:这是我的职业和责任。
“实现中国梦,追寻海洋梦,我们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作为一名记者,能够用一篇篇鲜活的现场报道,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们为建设海洋强国而不懈奋斗,我虽苦犹荣!”
4年多的坚守和付出、数千篇海洋新闻作品、数十万张图片、大量视频资料……记录、见证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也记录、见证了一个年轻记者的成长。前不久,在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中,高悦作为海洋媒体唯一一名入选的记者,赴北京、上海、浙江、江西进行巡讲,倾情讲述了他在登顶南极冰盖、维权巡航、大洋科考中采访历程,他用亲历、亲闻、亲为的海洋故事感染了广大新闻院校师生和众多媒体记者,在收获掌声的同时,更赢得了新闻界对海洋的关注。
高悦用自己的工作成绩证明了一个道理:海洋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他坚持用脚丈量海岸线,坚持用在海上、在现场的方式进行采访,这样的理念让他的报道有情感、有故事、有血有肉,与众不同,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和赞誉,为动员、组织各方力量都来关心、关注海洋,支持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媒体人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