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海洋中国

追寻蓝色梦想 讲好海洋故事——中国海洋报记者高悦

发布时间: 2015-01-27
放大缩小



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采访

南极,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遥远、冰冷、神秘。2012年11月,高悦通过层层选拔,作为中国海洋报特派记者,随中国南极科考队赴中国南极昆仑站进行新闻报道。

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将近5000米,年平均温度为零下50多摄氏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81.5摄氏度,空气稀薄,含氧量非常低,既是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又是地球最干燥、最寒冷之地,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刚到南极冰盖上没几天,高悦的脸上除了戴墨镜的位置,其余都被强烈的紫外线晒成了紫黑色,像个小浣熊,嘴唇也是干裂难忍,血迹斑斑,碰一下钻心的疼。

众所周知,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但是极寒的威力,却很少有人亲身感受过。当时昆仑站的气温已降到零下30多度,而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房由于科研要求,设于冰层之下,因此温度比站区还要低上10至20度。在钻探槽里,更是降到了零下59度,可谓滴水成冰。

在采访过程中,高悦贴了一身暖宝宝,又穿上连体防寒服,可没过多会儿,就会觉得手脚冷凉、疼痛难忍,喉咙像被扼住一般,呼吸困难。他拿着相机拍照,仅仅几秒钟,相机就被冻出了故障,明明充满的电池,却显示没电了。在钻探槽里,高悦冻得不敢说话,因为一出气儿,哈气即刻凝成细小的颗粒弥散于狭小的空间,影响视线。队员们幽默地说:“高记者,如果你冻得受不了,就到外边零下30度的地方‘暖和、暖和’!”

在南极,高悦和队员们最常吃的,是易储存的土豆和冻肉,由于营养长期不均,口腔溃疡也就成为常有的事。此外,在南极冰盖考察,用水也成了一大难题。队员们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用冰雪烧成。高悦在科考队除了新闻报道,还负责挖雪烧水。听起来煮雪烹茶是很浪漫的事情,但在南极却变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南极冰盖上的雪块比石头还硬,往往费了半天的劲儿,挖了一桶雪,化成的水只是刚刚够喝。因此,两个多月,洗个脸便成了奢侈,洗澡就根本不敢想,高悦在到南极前就早早剃了光头,因为剃了光头,就可以少洗头,从而节省水。

暴风极寒的考验、远离家人的辛酸……只有亲历之人能够切身体会,156天的南极坚守,凝聚在高悦12万字的文稿、4万张图片和大量视频报道中。长期的南极工作、生活,让高悦与科考队员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直致力于挖掘这些科考队员身上的伟大之处。

在科考队中,为了南极科考,有的人无法照顾尚在襁褓的孩子、有的人父母去世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有的人连续坚守南极10多年……高悦同他们从素昧平生到无话不谈,话题从考察项目转换到日常生活。采访不需要正襟危坐,回答也不必有板有眼,闲聊、打闹、揶揄都成为采访的一部分。放松了,聊开了,新闻在唠家常的过程中顺嘴就溜达出来。有一位年轻科考队员拉着高悦的手,连连道谢,他说感谢高悦的报道让家人知道,即便我在遥远的南极,依然爱着他们。

高悦说:“每当我稍有懈怠时,这些让我感动让我奋进的人们就会浮现在眼前,一种责任感就会撞击于心。”

高悦的手机里,至今还放着那些令他感动的南极队友的照片,他时常会拿出来看一看,提醒自己该怎样讲好海洋故事,做一名好记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葛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