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洋中国 > 

大洋中的海洋灾情“吹哨人”——我国海啸预警浮标布放航次侧记

发布时间:2024-09-26
放大缩小

海啸,是破坏力极大的巨型海浪。它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塌陷、海底山体滑坡等海底剧烈地质变化而产生。它蕴藏的巨大能量,可以在近岸海域掀起数米甚至数十米像山丘一样的巨浪。然后狠狠地砸向陆地,登陆数千米,淹没并摧毁一切,给沿海居民带来末日般灾难。

虽然海啸是一种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的海洋灾害,但一旦出现,对沿海城市将是灭顶之灾,浑浊的海水会吞噬它所到之处的一切。其中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破坏力最强。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9.3级地震引发海啸,夺走了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近30万人的生命。2011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的9.1级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超1.6万人死亡,近6万人流离失所。

2015年,联合国大会将11月5日定为“世界海啸日”,以提高各国对海啸的防范意识。“早发现、早防范”是降低海啸灾害的关键。2022年,自然资源部发布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将海啸灾害预警分为海啸消息、黄色警报、橙色警报和红色警报。海啸警报后除了疏散沿岸民众,让他们尽快往内陆高地转移,还要疏散海上船只,让他们远离海湾,将船驶入开阔海域。

是谁发出这救命的警报?他们是海洋灾情的“吹哨人”!为了更准确、更及时地捕捉到海底深渊信息,他们义无反顾地走进大洋深处……

图一:海啸实景图

那猛烈的撞击声,让我彻夜难眠

搭乘我国新型海洋调查船奔赴太平洋,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向阳红”血脉精神似乎在每个人心中流淌。经历过南极科考西风带洗礼的我,原本以为这小风浪不在话下。谁知即将抵达作业海区时,船却因顶着狂风、扛着涌浪,航线完全反转!

大副二副三副均拿出看家本领,尝试调转船头,却都无功而返,以至于船身在侧面涌浪猛推下,一度摇晃至单侧15度。我的无人机瞬间从桌面上“起飞”,幸亏“炸机”在旁边沙发上,不然我将成为失去“武器”的“士兵”。“先别转向,继续抗风,等待天气窗口。”船长下令。

我们的位置处于地球主要地震带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80%的破坏性海啸都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正是要在这里布放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啸预警浮标“守望者1号”。

海面泛起一片片白色泡沫浪花,飓风裹着暴雨,砸到船上。来不及排出的雨水,随着船体的摇晃,在甲板上左右荡漾,时不时发力撞击涌上船的白浪。整条船像站在决堤口的战士,任凭它狂风骤雨、洪水猛兽,依然目光坚定地与之抗衡,巨大的船尾A架在剧烈的摇晃中发出阵阵沉闷的“低吼”。

船头每翻过一排涌浪,总能收到它们猛烈的“问候”,撞击声在船舱中回荡,持续超48小时,让每一位队员彻夜难眠。直到我关注了太平洋的台风路线,才明白,原来这里是台风的“老巢”。

图二:太平洋恶劣海况

那急促的呼吸声,让我心生敬意

在空旷的大洋,航速原本可以达到15节(1节约合1.852千米/时),但船尾缆绳拖带着大型海啸预警浮标,让船速仅能维持在5节以下,接近步行速度,而且是散步。

在恶劣海况中,船尾拖带的浮标就像不断摇摆的“不倒翁”,缆绳即使加固到4根,还是不断地被扯来拽去。最终,让24小时轮流值班的队员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缆绳断裂。

幸亏天气窗口期终于到来,天空拨云见日。虽然天晴了,雨走了,但涌浪依然不见减退。等待了多半天,涌高从3米,降到2米,又接近1米……浮标在船尾浪花中“跳动”,时不时与橡胶护舷相撞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不能再等了,窗口期一旦过去,将无法修复缆绳,领队果断决定队员即刻登标。

最危险的,是人跳上浮标和跳回船上的一瞬间。一旦浮标猛然被海水托举或下沉,人很容易一脚踩空,坠入船与浮标夹缝的波涛中。

登上浮标,更像骑上了一头狂野斗牛,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甚至原地打转。我一个在船尾拍摄的人,都快看晕了,心脏怦怦直跳,时刻为登标队员捏把汗,担心它们被“这头烦躁的斗牛”甩入白浪翻滚的大海。

队员新老搭配,年轻力壮的负责拆解断绳更换新绳,老队员则时刻观察浮标和船的动向,手中紧握年轻队员的安全绳。

当我回看安装在年轻队员头顶摄像机画面时,紧张的气氛让我差点忘记了自己还能呼吸。随波摇晃的镜头,飞溅的白浪花,还有那急促的呼吸声,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图三:队员登上浮标

那齐整的呐喊声,让我眼眶湿润

几组沉重的钢铁锚链和白色尼龙锚绳整齐地摆放在后甲板,它们围绕着海啸浮标,像卧龙一般盘伏在周围,橙红色的浮力球组点缀其中。

捆扎,打结,挂钩,起吊……

移位,摆臂,入水,脱钩……

小吊臂、大A架,中控缆,左止荡,右止荡……

各装备齐运作,各岗位齐发力。

有的队员起航前加班整理装备扭伤脚踝,没有吭声……

有的队员登标安装探测器磕破了鼻梁,没有吭声……

有的队员带着膝盖韧带老伤坚守岗位,没有吭声……

有的队员吃下大把晕船药依然难受呕吐,没有吭声……

他们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浮标任务上——

当回收浮球上船时,当移动沉重锚链时,当齐力止荡吊钩时,他们“1,2,3……1,2,3……”齐声的呐喊震天动地。

“守望者1号”海啸预警浮标顺利入水后,仅几分钟,1组、2组、3组……47组布放数据连续回传正常;仅一个半小时,潮汐监测数据已回传至国内岸上基站。

队员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片刻,一起合影留念,喊的不是“茄子”,而是“饺子”,因为大厨已经拌好馅、和好面,等着大家包饺子呢!

图四:海啸浮标水下单元布放

那坚定的回答声,让我备受鼓舞

一盆韭菜肉馅儿,一盆白菜肉馅儿。

餐厅里也是一片热火朝天,揉面的、擀皮儿的、包饺子的,还有走来串去传递饺子皮的,大家又是娴熟默契地配合着。

“您们弄这个海啸浮标多久了?”刚捏好一个饺子的我不经意的一句话,打开了领队的话匣子。

原来,十年前只有欧美个别国家掌握着海啸预警浮标的核心技术。就像GPS一样,很多人驾车都用它导航。岂不知,GPS是美国研制的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如果哪一天人家不给我们共享了,我们的很多电子设备都将成为废铁。所以我们依托自己的北斗卫星研制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眼睛”还是用自己的踏实。

海啸预警浮标就像我们的“耳朵”,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卡得很别扭。即使购买了别国设备,但维修难,维护更难,“甲方爸爸”妥妥地沦落为“甲方孙子”。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从基础机械构造、基本测量算法,到海上通信、布放方法、运维手段;从近岸海域试验,到南海深海试验;从1000米、2000米、3000米,到5100米;从在位运行3个月、6个月,到1年甚至更长。我们的海啸预警浮标研发团队卧薪尝胆、拔丁抽楔,终不负众望,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耳朵”,也将自己打造成为真正的海洋灾情“吹哨人”。

图五:“守望者1号”海啸预警浮标即将入水

那虚弱的鸟鸣声,让我感到温暖

海上漂泊二十余天,除了风雨涌浪,与队员们相伴的还有一群特殊朋友,它们是各种各样的海鸟。

它们千里迢迢,乘风破浪,或只身一鸟、或成群结队,只为浪花尖儿上偶尔跃出的海鱼。相信它们或肩负着喂养孵蛋配偶的丈夫责任,或承担着哺育巢中幼鸟的父亲重任。

队员们对它们保持着最大的包容,即使有时它们会肆无忌惮地把整洁的船体甲板喷上颜色各异的排泄物。

其中最特别的一只,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它已经在船尾甲板待了好几天了。单腿站立、眼神惊恐,原来它一条腿受伤了。

队员们慢慢靠近它,它似乎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并没有反抗。几名队员迅速拿出医用急救箱,将甲板变成外科手术室,三下五除二,迅速包扎好伤腿。至少它能双腿站立了。祝它好运吧!它虚弱的鸣叫,似乎也在祝队员们一路顺利!

图六:队员们紧急救助海鸟

撞击声、呼吸声、呐喊声、回答声、鸟鸣声……这是海啸预警浮标布放航次队员们用生命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事业奋斗的声音!

他们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东海预报减灾中心、自然资源部东海调查中心。

他们是大洋中的海洋灾情“吹哨人”!

图文/徐小龙

文章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孙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20K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网官方微信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