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洋中国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于福江:厚植预报服务底蕴 打造海洋创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3-01-16
放大缩小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并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海洋预警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寄予了很高期望。

以高质量海洋预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海洋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作为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环境预报和海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报的“窗口型”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坚持实干为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海洋预警报产品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筑牢海洋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为人民生产生活、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等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

按照国务院《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以及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要求,预报中心与地方各级海洋预报部门共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家-海区-省-市四级海洋灾害预警业务体系,各级海洋预报机构上下联动,加强值班值守,及时会商,做到了以最快的响应速度、准确的预警报,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和防汛部门提供预警信息。近年来,面对“天鸽”“山竹”“利奇马”“烟花”“暹芭”等强台风或超强台风,预报中心均及时准确发布了风暴潮和海浪灾害警报信息。与“十三五”时期相比,预警准确率稳步提升,预警时间从24小时提早至72小时以上,为防御海洋灾害争取了更加充足的时间。特别是作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预报中心还为南中国海周边9个国家提供即时海啸预警服务。

攻关自主知识产权海洋数值预报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海洋预警报业务的核心包括数值预报模式和数据。数值预报模式好比“芯片”,没有好的“芯片”,就无法及时、准确作出预报。预报所需“数据”好比“粮食”,要确保手里时刻有自己的数据,才能端牢预报“饭碗”。只有把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把握住预警报业务发展主动权。

长期以来,预报中心一直坚持以科研创新促进业务发展,从1997年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海啸监测预警系统(CTSU),到2003年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风暴潮预警系统(PMOST),再到如今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海啸和风暴潮预警系统,其采用先进的六边形非结构化网格和图形处理单元(GPU)并行加速技术,可以“秒级”完成原来需要数十分钟的计算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特别是近几年,预报中心认真贯彻部领导批示要求,作为自然资源部重大创新工程之一,海洋预报“芯片”工程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6月,完全自主研发的全球质量守恒海洋环流数值预报模式——妈祖(MaCOM1.0)完成开发并进入业务化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妈祖”完成了数据预处理、资料同化、数值计算和产品制作等模块构建和功能完善,保持了稳定运行和低于1%的故障率,可提供高精度的7天全球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产品和一系列定制化产品。2022年11月,在专家评审会上,13名海洋领域的院士和知名专家一致认为“妈祖”功能齐备完整,业务流程高效可靠,预报产品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预报系统先进水平。12月7日,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正式批准“妈祖”转入业务化运行。

近年来,国际政治形势日趋复杂,美西方将海洋和气象领域关键数据当作制裁工具,妄图通过“断供”威胁以达到政治目的。高质量的预警报产品离不开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海洋预警报领域关键数据安全风险问题。从2018年起,预报中心就联合兄弟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数据自主研发工作,并在预报业务流程中全面开展国产数据替代或备份应用,以摆脱对国外相关数据产品依赖,主要包括海表面动力高度、海表温度、极地海冰等融合同化产品的研发。其中北极海冰、海表面动力高度卫星反演融合分析产品投入业务运行以来,预报效果与使用国际同类数据基本相当,实现了对国外数据的有效替代。自主海表面温度融合产品也即将投入业务运行。

推动实现海洋预报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下,我们要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理解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职责,找准我国海洋预警报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不足,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深入推动自主预报技术原始创新,积极拓展开源共享、科教融合、产学研交流和国际合作,实现交叉领域技术的众智共赢研发和外部技术成果的应用发展。

一是完善自主化低碳化为主要特色的海洋预报核心技术架构。深入实施海洋预报“芯片”工程,持续完善改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数值预报模式体系,营造开放共享的自主模式开发生态,拓展自主模式应用领域。

二是深化全球化海洋预警报服务。加强全球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加强大洋环境保障能力,强化极地环境预报能力,提升海洋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

三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海洋预报业务。不断提高“中国近海一张网”精度,构建“全球一张网”,开发自主智能海洋预报分析处理平台,持续发力 AI+海洋预报业务。

四是发展沿海精细化海洋灾害预警报业务。建设海洋灾害应用场景海量数据库,实现对应急管理需求“秒级”响应,开展近岸精细化预警报系统研发,加大决策服务支撑力度。

五是加强专项海洋预报服务。不断改进和拓展滨海旅游、海洋渔业预报服务等民生领域服务保障,不断强化和主动靠前服务海上航行、海上风电和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保障服务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部署。

新征程,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预报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重任,为建设海洋强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者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文章来源:i自然全媒体
责任编辑:孙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20K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网官方微信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