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长三角地区,坐拥世界最大的货物吞吐港——宁波舟山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进出口港——上海港,这里的海岸线长度占全国的12%,岛屿数量2917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约40%。2021年,以长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900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万物开源”海洋双创大会组委会、微链创业服务平台等联合发布2022长三角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从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新能源、文化旅游、涉海装备制造五大行业入手分析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长三角省市海洋分量重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长三角区域除安徽属于内陆省份,其余三个省市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均居重要地位。
其中,上海2021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366.3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名。从产业结构看,滨海旅游业比重最高,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58.3%,其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33.8%。
浙江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一,相当于该省陆域面积2.6倍的26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数量占全国四成的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超过700公里的深水岸线……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之无愧地成为“海洋大省”。其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沿海滩涂面积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滨海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江苏拥有丰富的港航、土地、生物、旅游、盐化工和油气资源,近海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中的四个。江苏省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9248.3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形成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安徽省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内陆省份,但水系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船舶工业历史悠久,是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年来,安徽省主要以内河船舶制造为主、海洋船舶制造为辅,经过长期发展,全省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和配套体系。
五大新兴产业成色足
报告对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重点产业进行分析。
海洋生物医药业。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各省市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其中浙江省重点依托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园、宁波生物产业园、舟山海洋生物医药区块、绍兴滨海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华健康生物产业园等平台,在杭州、宁波、舟山、温州、台州等城市初步形成了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药品的地方特色产业格局。江苏省以连云港海洋生物制药创新基地、盐城海洋生物产业园、海门及启东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为载体,通过建设海洋药物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和药物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联动促创新,在海洋中药研发、贝类藻类综合利用方面卓有成效。上海逐渐形成了以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为轴心,以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等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企业链条齐备、综合配套优势明显。
现代海洋渔业。浙江作为海洋渔业大省,率先开展修复振兴浙江渔场行动,为全国重要渔场修复振兴提供了浙江方案。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苏,正走向渔港养殖和远洋捕捞两个方向。特别是专注于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涵盖了专业化磷虾捕捞加工船设计制造、远洋捕捞、南极磷虾产品加工链条,突破了我国“第二远洋渔业”装备技术落后及精深加工产业缺失的瓶颈。
海洋新能源制造业。江苏、上海引领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布局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浙江则以培育组串式逆变器、风电铸件产品等多个单项“隐形冠军”著称。
海洋文化旅游业。目前,长三角地区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均未形成典型龙头企业和丰富产业生态,除传统滨海度假区、海洋公园等项目外,海洋运动、海洋科普行业优质企业较少,和一二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协同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上海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集船舶海工研发、制造、验证试验和港机建造的城市,央企、国企领头,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上海海洋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在临港片区和长兴岛两地,成为上海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动能。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产量约占全国的1/3,逐步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已建成功能比较齐全的上下游产业体系。浙江、安徽深耕船舶修造细分领域,持续做精做强。浙江依托原有海洋渔业发展基础、宁波舟山港口优势,海洋工程装备辅助船舶、辅助装备制造和船舶维修、改装、拆解领域具备较强的发展优势;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浙江在海洋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也较为瞩目。安徽芜湖造船厂凭借丰富的造船经验,创下了中国造船行业的34项第一。
海洋经济一体化纵深行
那么,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如何?参与报告研究编制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许雪峰认为,在海洋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走向海洋、深耕海洋的大趋势不会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江浙沪皖三省一市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报告建议,完善长三角海洋一体化发展机制,出台长三角区域性海洋法规,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海洋权威机构。
同时,加快建立一体化的海洋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一体化的海洋产业体系。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竞争的门户,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中心,具备相对完善的港口航运体系,海洋资源丰富,政策支持体系坚实。
截至2022年8月15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计注册涉海企业12328家,这些企业是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重点产业中坚力量,其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跃变、构建人海和谐的发展道路上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