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洋中国 > 

海洋研学,在规范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1-07-16
放大缩小

7月4日,“我是蛟龙特战小海军”舟山蛟龙特训营开营。200个孩子身着军装走进舟山东海舰队军营,体验军营日常训练、登上现役军舰,开启了一段军旅研学。不久前,600多名师生来到海南岛研学,一探南海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image.png

研学学生海岛徒步

暑假已至,研学旅行或成假期学习新风尚。近日,国内某旅行网站发布数据,该网站今年上半年研学旅游订单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的70%,一些热门项目预订量甚至超过了2019年同期。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学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行业特点?其中,海洋研学发展面临哪些问题,相关专家又提出了哪些建议?

学旅行蓬勃开展,探索动态综合监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十三五”期间,我国遴选了6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开发了6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351条精品线路,社会实践育人蓬勃开展。

日前,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研学旅行委员会、人民文旅智库研学旅行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首个行业发展白皮书《2019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自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正式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研学旅行被纳入国家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校外教育创新形式以及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白皮书》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

《白皮书》指出,随着国家以及社会的日益重视,研学旅行行业呈现出红色元素成为市场“宠儿”、基地/营地建设得到空前重视、文化元素深度渗透、消费客单价明显提高、课程研发两极化现象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突破等特点。

同时,研学旅行行业存在着安全之弦略有松弛、市场经营主体鱼龙混杂、缺乏客观有效课程评价机制、人才培养乱象突出、综合配套服务普遍不健全等问题。交通安全、餐饮卫生、住宿安全、课程质量等,也成为研学旅行的关切痛点。

《白皮书》认为,研学旅行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未来,将有更多省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红色研学、博物馆研学、科技研学等将成为市场“香饽饽”。相关部门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会明显加大,将探索出一套综合监管机制,最终形成更权威的准入、退出、评价、动态监管体系。

增强研学体验性,与校内教育衔接

父母付费、孩子上课,研学产品的购买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是研学旅行行业的特点之一。

珠海横琴博实乐管理咨询公司产品经理云心逸介绍,从购买决策者角度来看,科技类研学是现在研学旅行行业的热点之一。相比航空航天、野外生存等主题,海洋科技类主题研学被选择的比重则较低。

“对家长而言,海洋科技类研学的教育成果不能立竿见影。此外,除去海洋馆、海洋类大学、海边公益的课程活动以外,海洋科技类研学的专业性知识教学需要到指定的场地、使用特殊的设备、聘请专业的导师进行授课,研学活动费用较高,会使一些家庭及学校因接受能力有限而望而却步。”云心逸说。

云心逸提出,关于海洋类主题研学的落地与发展问题,应从课程入手,着重在“海洋科技、海洋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课程和海洋类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上发力,将大众关注的热点和海洋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学不仅是科普的重要手段,也要在基础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云心逸介绍,海洋STEAM课程旨在探索运用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的项目学习方式,实现与校本教材的有机结合,做到辅助课程与校本课程高度融合。

不久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海洋学会、环学教育联合打造的海洋教育系列研学课程“博蓝计划”之“海洋STEAM魔法学院”,落地广东省江门市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小学部。

云心逸介绍,今年海洋科技STEAM课程将会落地更多的民办校和国际校,为更多年级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海洋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升海洋意识、培养科技素养。

探索标准,促进海洋研学规范发展

中国海洋学会于2019年增设了研学工作委员会。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邓飞帆告诉记者,我国的海洋研学工作有着长期的实践积累。

近年来,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及海洋研学旅行活动,打造成为海洋研学行业品牌。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等主办的“相约雪龙寄梦南极”“探访蛟龙圆梦深蓝”“仰望苍穹遥感海洋”系列活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的“弘扬李四光精神探索海洋奥秘”地质调查科普暨“圆梦蒲公英—走进科学世界”暑期主题研学等活动相继推出。

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鄂生介绍,海洋研学发展包括研学平台、研学基地、行业标准、人才培养4个维度,“海洋研学通过海洋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海洋素养的新一代公民”。

王鄂生认为,规范海洋研学行业发展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其中包括海洋实践教育课程标准、海洋研学基地(营地)等级评定标准、海洋研学导师资格认证与等级评定标准等。亟须解决海洋教育内容与资源规划、海洋研学课程开发等重要问题。

“湖北宜昌研学发展的经验值得海洋研学工作借鉴。”据王鄂生介绍,当地完善研学基地认定流程与标准,将研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聚合学校教育优势、基地资源优势,打造传统文化、现代农业、高新科技等主题经典课程及20余条研学线路。当地研学由学校家长委员会全程参与,并建立信息化平台、安全廉政管控机制、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在人才方面研制了研学导师职业标准,建立了研学导师培养机制,并全面开展研学导师培训。

“发展海洋研学,师资是关键,课程是核心,基地是保障。”王鄂生告诉记者,目前,海洋研学面临着基地成为研学主体、基地—学校协同育人模式、研学课程精品化(深度融合)三个发展趋势。

王鄂生建议,沿海各地要因地制宜,挖掘海洋教育资源和城市海洋文化基因,丰富海洋研学教育产品,促进海洋研学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邓飞帆介绍,针对现有问题,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将制定研学师资标准、基地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并将符合标准的研学基地纳为委员单位,净化海洋研学市场。

文章来源:i自然全媒体
责任编辑:郭颖慧

相关阅读

 
分享到:
20K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