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海洋中国 > 

广东海洋监测预警应对突发海洋生态灾害事件纪实

发布时间:2021-02-12
放大缩小

目前,中国广核集团对于毛虾之类的海洋生物防控,一般采用海上围栏、船只打捞和岸滩清理等方法处理。

“在粤个别核电厂多次监测到海洋生物暴发性聚集周边海域情况,贵厅第一时间组织做好海洋生态预警响应,有效防范了继发性风险,守住了核安全底线……”新春来临之际,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给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送来一份感谢信。

海洋生物为何会暴发性聚集核电厂周边海域?广东厅做了哪些应对监测、预警和防御工作?专家学者如何看待海生物入侵海水循环水过滤系统?

“小毛虾”闯大祸

“4号汽轮发电机组跳闸了。”2020年3月24日下午,正在广东省阳江市政府汇报工作的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军华,接到了项目经理何力打来的紧急电话。

“触发反应堆紧急保护停堆的原因竟然是一种海洋生物毛虾群。”何力回忆,当日,4号机组处于满功率运行。由于海洋生物毛虾群进入海水循环水过滤系统,旋转滤网压差高导致2号海水循环水泵跳闸,工作人员按预案将该机组降功率至60万千瓦。

随后,海水循环水过滤系统旋转滤网压差高导致1号海水循环水泵跳闸。两台海水循环水泵跳闸触发凝汽器故障信号,导致汽轮发电机组跳闸,触发反应堆紧急保护停堆,工作人员执行事故程序稳定机组。当天晚间,阳江核电4号机组状态满足运行技术规范要求,退出事故程序。机组稳定在热停堆状态。

3月25日,该机组在对毛虾群进行打捞后重新并网。当日,阳江核电厂1/2/3/5/6号机组处于满功率运行,4号机组处于80%功率运行。

“何经理,又有情况。”正在做监测的设备管理部冷源工程师许楚坤报告,毛虾群再次暴发,数台机组海水循环水过滤系统旋转滤网压差持续升高,再次导致海水循环水泵相继跳闸。

据悉,国家核安全局表示,根据《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相关准则,2020年3月24日、3月25日,阳江核电厂上述机组停堆事件被界定为运行事件。在两次事件过程中,机组无放射性后果、无人员照射、无环境污染。第一次事件界定为0级事件,第二次事件由于是多机组共因事件,由0级提升为1级。该局强调,各核电厂营运单位吸取本次运行事件经验教训,开展冷源系统防控海生物检查,采取措施防范此类事件发生。

据调查,阳江核电站是我国一次核准机组数量最多和规模最大的核电项目,国产率达到85%,总投资700亿元。2019年8月7日,中国广核集团阳江核电站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全部正式投入商运。

2021年1月26日,任军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3·25”毛虾堵塞核电冷源取水口的教训非常深刻,20多吨的毛虾使企业付了10亿元的代价,“折算起来比黄金还贵”。他表示,在今后工作中,要把海洋生物对核电冷源取水的影响重视起来,防止“比黄金还贵的毛虾”事件再次发生。

主动服务确保复产

阳江核电厂发生运行事件后,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自然资源部门,帮助研判毛虾等海洋生物影响核电生产概率。

在分析会上,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从海洋水文动力、毛虾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毛虾堵塞取水口原因、核电站重启后是否还会面临类似的海洋生物入侵影响核电站取水的事情,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

据了解,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第一时间组织海洋水文动力、海洋生物方面的专家对阳江核电站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咨询了中广核和当年为宁德核电站取水安全提供保障服务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专家, 并与大亚湾核电站的一线工作人员探讨,查找事故发生原因,积极做好应对策略。

同时,积极协调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的南海预报中心和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获得技术支持,加强对核电站周边海域海洋生物情况的分析研究,制定专题保障服务方案,为研判同类事件在阳江核电站再次发生概率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中国广核集团对于毛虾之类的海洋生物防控一般采用海上围栏、船只打捞和岸滩清理等方法,虽然对近岸局部清理较为有效,但投入人力和资金较大,而且大规模的海上暴发无法清除。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陈镜亮说,海洋预警监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和保障性的重要工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防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的工作,而是影响广东省社会经济稳定、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

陈镜亮建议,建立核电冷源生态灾监测、预警和防控响应协调机制。善用社会力量,通过跨部门、跨区域,并与有关涉海科研单位、监测单位及渔民的协作,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统筹协调有关监测力量。建立海洋生态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加强与核电、火电站等企业沟通,做好服务,防患于未然。

预警专报护航核电站

近年来,我国核电厂已相继发生了几起由于海洋生物入侵海水循环水过滤系统,导致反应堆跳堆的运行事件。目前,毛虾、水母、贝类等是国内外堵塞核电、火力发电站取水口的主要原因。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许炜铭认为,南海至广东海域是海洋灾害影响频繁严重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各种生态与生物影响致灾事件频发,2020年南海预报中心(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发布了30期生态预警专报。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沿海地区社会及政府也在城市公共安全和灾害应急等领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海洋预报机构必须在技术、产品与服务等层面树立新理念,紧扣发展和安全两个主题,构建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的新格局。

许炜铭建议,要加快推进海洋观监测体系建设,在要素、密度和频次上满足生态预警工作需求;强化核电冷源生态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融合多方数据资源,发挥业务化预警机构的技术优势,构建智能化、精细化的核电冷源生态预警服务系统;从科研、监测、预警、防御等层面入手,建立常态化的核电生态预警联动协作机制,为生态安全与核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黄洪辉博士认为,核电冷源生物灾害已成为我国核电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是新出现的海洋生态灾害。要解决海洋生态灾害问题,还是要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发,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应坚定“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看,某种生物的暴发是生态系统失衡的表现,应特别重视从有效维护核电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出发,在核电厂一定范围的邻近海域划为核电冷源安全特别管控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深入探索研究基于自然的长效而稳定的核电冷源生态灾害防控解决方案。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周凯认为,监测部门应加强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尤其是加强对滨海旅游、养殖、核电设施等敏感区域的跟踪监测,同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预报信息,并反馈敏感区域部门,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快速应对。建议高校、科研机构应发挥优势,加大对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生机理研究。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应加强海洋监测设施设备的研发工作,通过原位在线监测,实现对赤潮的提早监测和预警。

中国广核集团首席专家何光初博士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核电冷源管理需融合海洋电子信息、海工装备、海洋公共服务等多产业关键领域和技术,同时也面临多项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何光初呼吁,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和深圳市亟须设立核电冷源科技创新专项,既为冷源监测和海生物防治等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也能对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成果提供验证场景和数据支撑,实现核电现场问题解决与新技术应用落地的“双赢”。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
责任编辑:曹川川

相关阅读

 
分享到:
20K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