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海洋中国

“潜龙二号”作业纪实:显示屏上的秘密

发布时间: 2016-02-24
放大缩小

中国网西南印度洋2月24日讯(特派记者 葛蕾) “潜龙二号”最惹人注目的时刻,是轰轰烈烈布放和声势浩大回收的时刻。布放和回收时,在A架的配合下,十几个人共同协作,紧张而严肃,看的人都觉得“惊心动魄”。当“潜龙二号”下水后,“大黄鱼”不见了踪影,主角不在了,大片还怎么演?其实,潜器在水下的时候,AUV组每个人时时都悬着一颗心,心中的波澜不比布放和回收时少,尤其是总设计师刘健。刘健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辛辛苦苦把自己孩子送出去,总担心孩子会出事,到时间了,就盼着他能按时回来。做父母的不容易,AUV组的每个人感同身受。对于他们来说,“潜龙二号”就是他们精心呵护的一个孩子。

“潜龙二号”下水后,所有实验室和餐厅的屏幕都变成显示“潜龙二号”工作状态的电子屏。AUV组员全天候守着显示屏,每个人值班两小时,每15分钟记录一次潜器状态,不分昼夜。在外行人看来,就是一堆生硬的数字,但在AUV组员的心里,时时可以幻化成各种三维动态立体画面。

潜器入水后,记者经常看到的画面是:一个或几个人,长时间盯着电视屏幕看,定定的,像是在欣赏美景。有一次,记者看见刘健和“潜龙二号”副总设计师赵宏宇两个人在电视屏幕面前就那么定住了。我凑上前去问:“为什么看这么长时间呢?”刘老师说:“看大片呢。”

记者仔细看电子屏幕,在他们的介绍下,记者已经能将这些数字读懂一二。记者看到,潜器距离海底是正常作业距离,但是速度接近于零,十分不解,问:“为什么停住了呢?”刘健解释说:“它不是停住了,它是在微微侧着身子转弯。”他一边解释,一边将两只手围成一个圈,身子微微倾斜,模拟“潜龙二号”的动作。在他们的眼里,潜器就是那去海底探险的尼莫,潜器做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都了若指掌,碰到了山丘,遇到了沟壑,他们的心里也能模拟出来。外人眼中这堆生硬的数字,在他们脑海里就是活生生的画面。他们可不就是在看大片嘛。

截至目前,“潜龙二号”在大洋40航次第二航段总共进行了三次下潜,这三次下潜都非常顺利,用“潜龙二号”软件负责人徐春晖的话说,都有点超常发挥了。然而,这其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潜器第二次下潜时,有一个时间段经常出现潜器垂直悬停的状况。按照设计规则,潜器是在距离海底一定距离的高度进行探测,如果高了或者低了,潜器会自行调整,而频繁出现垂直悬停的状况实属异常。记者通过多次观察显示屏,看出了不对劲,过去问正在当班的徐春晖。徐春晖告诉记者:“现在来看,有可能是地形太复杂了,也有可能是潜器哪个硬件出了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目前还无从知晓,我想让它现在就上来。”焦虑的样子,如热锅上的蚂蚁。过了一会儿,刘健过来了。刘老师担忧地说:“如果是地形过于复杂,潜器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如果是硬件的问题的话,可能就无法完成使命任务。”虽然通过显示屏,大家可以了解潜器的工作状态,但是“小尼莫”到底在海底遇到了什么险情,大家还不能完全掌握。一时间,大家的心被显示屏上的异常数字揪了起来,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没事儿的,可能过会儿就好了!”徐春晖笑着说,你过来安慰安慰它,兴许它就好起来了。也许是听到了大家的心声,过了没多久,潜器就又恢复了正常,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后来,潜器完成任务回到母船上后,AUV组通过对探测数据分析后得知,潜器此次探测的区域,有一段地区地形异常陡峭,这才给潜器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导致潜器频繁悬停。经过全面检查,潜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截至记者发稿时,“潜龙二号”已迅速修整并准备完毕,在执行第四次下潜任务了。

对AUV组成员来说,“潜龙二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潜器的布放和回收虽至关重要,但让他们更担心的,是潜器在水下的状态。用他们的话说,孩子在海底遇到了问题,回不了家,才是最大的事。

“潜龙二号”入水后,各个实验室和餐厅的显示屏,总有人驻足,或一人,或三两人,他们就这么看着,默默地交流,分享着只有他们才懂的秘密。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舒珺
 
分享到:
20K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