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3日讯 在南极洲的近岸浅水区,生活着身披花花绿绿的保护色的南极杜父鱼。每年6月是杜父鱼的繁殖期,杜父鱼精心选定一块扁平的石子作自己的“产床”,把卵产在上面,卵的孵化期长达14~18星期,在此期间,雌鱼一直守在产床旁,寸步不离,只有觅食时才稍许离开一会儿。有趣的是,雌鱼暂时离开产床时,总是有一条雄鱼主动来保卫卵子。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现象呢?科学家为此作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雌鱼从产床上提走,马上一条雄鱼游过来取而代之;科学家又提走了这条雄鱼,第二条雄鱼又来接替;接着提走了第二条,第三条……总是有雄鱼来接替。实验证明,杜父鱼是有强烈的群体护卵的“意识”,这是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繁衍并保护后代的一种行为。
海象体色的奇妙变化曾让生物学家们迷惑不解:它们在陆地上的颜色呈棕红色,几千头海象卧在一起时,好似地上铺了一层棕红色的地毯一样,然而,如果在水下,海象的颜色却是灰白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学家经过研究,解开了这个谜。海象的体表是一层约有6厘米厚的皮肤,当海象在冰冷的白令海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动脉血管加紧收缩,限制血液流动,同时皮肤的血液循环也迅速下降,于是身体的颜色变成了灰白色。而当海象到了陆地时,它的血管开始膨胀,因而呈现出棕红的体色。这种生理变化对海象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海象经常生活在冰冷的海水里,假使海象在海水里时血管不收缩,那么它的血液循环将十分迅速,会使体内的宝贵热能很快流失到海水中而消耗殆尽,海象也会精疲力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