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海洋中国

我国水下考古设备九成系舶来品 专家呼吁抓紧研发

发布时间: 2014-11-21
放大缩小

    中国网1121日讯(记者 葛蕾)1119日,“海疆万里行”之“海洋文化行”来到了厦门,在厦门召开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会上,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坦言,我国的水下考古设备九成以上是从国外引进,引发了专家的热烈讨论。专家呼吁,应加大相关设备的研发力度,抓紧保护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海疆万里行,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现场 (摄影 中国网/葛蕾)

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海疆万里行,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


参与研讨会的专家、领导(摄影 中国网/葛蕾)

当日,来自国家海洋局、国家文物局等16家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国网等9家中央媒体的记者等30余人汇聚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同参与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海洋三所水下考古仪器展览室及海洋化学与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等地,观看了现今的水下考古仪器及其海洋研究相关仪器。

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海疆万里行,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


海洋三所陈列的水下勘测设备 (摄影 中国网/葛蕾)

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海疆万里行,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
从英国引进的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遥控潜水器)(摄影 中国网/葛蕾)


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遗产,海疆万里行,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


海洋三所发掘的水下文物 (摄影 中国网/葛蕾)

参观结束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坦言,我国现有的水下文物探测、保护仪器九成以上是从国外引进的,自主研发的相关设备仍然较少。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张威也在发言中坦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我国水下考古学的学科架构尚未完全建立;水下考古与相关学科的整合也有待加强。然而就目前的水下考古形势来看,对先进考古技术、设备的需求却是十分迫切的。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斌指出,目前我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仍很艰难,面临盗掘、盗采以及海岸带开发及城市化带来的对水下文物的破坏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大水下文物勘测、挖掘以及保护的科研力度、技术投入是十分迫切、十分必要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研究员沈斌坚认为,目前我国水下文物的勘测与保护急需解决两方面问题。他认为,一方面,我国水下文物发现、定位困难。沈斌坚说,目前我国的水下考古技术有限,我国现有的水下探测设备大多只能探测海底表面的水下沉船等大型物体,而对于小型文物的发现和定位则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我国水下防盗捞水平有限。据沈斌坚介绍,目前的盗捞装备越来越先进,但我国的水下防御手段却是基本空白,这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极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对于从哪些方面加大仪器设备开发力度,沈斌坚建议,第一应发展新型海洋声学装备。他认为新型海洋声学装备可以提高水下文物探测的效率、提升水下文物探测的能力、加强潜水员水下作业的安全性、提高防盗捞水平和快速评估海洋环境变化的能力。二是发展三维高清晰浅地层剖面装备。沈斌坚建议,对于水下文物的勘测可以在深度方位采用浅地层剖面技术,在水平方位采用多波束声纳技术,在航行方位采用合成孔径技术。三是发展低功耗反蛙人声纳浮标。他认为低功耗反蛙人声纳浮标能够长期在海上值守并且探测没有声音辐射的蛙人,而且能够被动方式远程侦察睡眠和水下航行器。此外,它可采用太阳能或风能供电,并且最好能实现探测信息的无线实时传输。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葛蕾
 
分享到:
20K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